中卫市
是故圣贤之君,经济之士,必先富其国焉。
人类同情心是一种伟大的情感,将这种情感施之于自然界,作为仁的实现,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。[27] 这种存在乃是人与自然的共在。
[19] 蒙培元: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4年第1期。[16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台湾《哲学与文化》第二十八卷十一期,2001年11月版。[83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载《蒙培元全集》第十二卷,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。程颢不是主张排斥情感、禁绝情感,而是主张开放情感、陶冶情感,使之‘适道、‘合理,实现情性合一、情理合一的境界[61]。
这里尤需注意情理合一的情理的概念:儒学的理性是‘情理即情感理性,而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认知理性,或别的什么理性。但是,我们能够,而且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[88]。【36】这表明天子与诸侯都裂土治民,诸侯与天子有着血亲关系,故天子不可视诸侯为属臣,那么诸侯自然就成为不纯臣。
35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卷六,吴则虞点校,中华书局,1994年,第316页。对此,孔颖达没有给予解释,这也成为诸家争论的焦点,并由此引申出对天子无客礼条的讨论,进而引发了对宾、客殊名化的区分,本节即以此为题,展开论述。在《周礼·秋官·司寇》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则摈,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条中,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道:大客为要服以内诸侯之使臣也,小客谓蕃国诸侯之使臣也。另一方面认为宾客只在礼仪主体不同时才有区别,即宾与宾礼象征着诸侯对天子的臣服,而客与客礼象征着天子对臣属的优待,前者具有隶属的性质,后者更有对等的色彩,由此指出不存在具有单独礼仪流程的客礼,客礼只是宾礼仪式中双方对施礼主体不同的认知。
11郑玄注、孔颖达疏:《礼记正义》卷十六,吕友仁整理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489-490页。【39】总之,通过以上对士相见与不纯臣的探讨,便可发现《仪礼》中的士相见礼,并非单指士相见,它的含义经过郑玄、孔颖达、贾公彦等人的注释,内容扩展为诸侯、卿、士等贵族的相见之礼,由此,宾礼的意涵也从诸侯朝天子完全泛化为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士等贵族之间的相见聘问礼。
18郑玄注、孔颖达疏:《礼记正义》卷五十九,吕友仁整理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1974页。四方四时分来,岁终则遍。此恰与乔秀岩先生所述郑学为一体系,诸经郑注互相关联,构成一家学术。二是日益卑微的贱民,如典客等人。
故庄二十一年,郑伯享王于阙西辟,乐备,乱世非正法也。在现今学界关于宾客概念的初步研究中,蔡幸娟仔细分析了客礼的定义,指出南北朝的客具有三种含义:一是源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谋士之客,这些人地位与主平等,来去自由。注云:节,谓王乘车迎宾客及送相去远近之数是也。今将冠子,故就告僚友使来。
据《仪礼·觐礼》云:天子当依而立,诸侯北面而见天子,曰觐。其聘天子及自相聘,则无文也。
贾公彦为其补上漏洞,贾疏认为士相见礼是统称,释经亦有大夫及庶人见君之礼,亦士见大夫之法,独以《士相见》为名者,以其两士职位不殊,同类昵近,故以《士相见》为首。到了初唐,为了建立统一的学术体系,孔颖达穿凿诸经、弥缝郑注,对诸家义疏进行批判与吸收,使得宾礼从经文到郑注再到孔疏,其解释愈发复杂,成为不断扩充的体系性概念。
【29】不仅包括了士自相见,而且也包括了或士往见卿大夫,或卿大夫下见士,或见己国君,或士大夫见他国君来朝者【29】,涵盖了卿、士的各种见礼,只因士是最低等次的贵族,他们可新出仕从微至著更有功乃升为大夫已上【29】,故以士为总号也。但郑玄将觐释为勤王之事,这又与他注会为王将有征讨之事在含义上有所雷同,于是在注会时又强调有事而会也,表明会的前提是周天子有事专门召见,而觐则是诸侯见天子后临时发生,以区分两者的不同。对此问题,学者大抵分为两派,其一以贾逵为首,认为一方四分之,或朝春,或觐秋,或宗夏,或遇冬,藩屏之臣不可虚方俱行,故分趋四时助祭也。朝者,位于内朝而序进。似如此制,礼典不可得而详。凡此种种,皆可见学界将宾 客 宾礼 客礼视为具有清晰内涵与外延的稳定性概念,将它们当作相近或相反的词义,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商榷的。
礼辞,一辞而许,再辞而许曰固辞,三辞曰终辞,不许也。【23】这里的君指的便是周天子,诸侯侍奉周天子饮食,诸侯与周天子是宾的臣属关系,因此不能共食,此时周天子在赐食时给予诸侯优待,将他们的身份从宾抬升到了客,这样作为天子之客,就可以与天子共食。
而后不纯臣的概念进一步引申为不臣,代表不臣服于天子的特殊群体,经过《公羊传》到《白虎通义》, 不臣成为界定清晰的礼学名词,而宾礼的内涵在诸家的义疏下亦不断丰富。由此可见,郑玄引入不纯臣的概念,主要为强调天子与诸侯的尊卑有序、亲密有间,天子对臣有亲有德,臣对天子有敬有义,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诸侯作为天子属臣盲目服从的修正。
若春朝夏宗,则以客礼待诸侯,以车出迎。孔颖达看到郑玄解释的抵牾之处,为此做了长篇累牍的解释:如《郑志》之言,则夏、殷天子六年一巡守,其间诸侯分为五部,每年一部来朝天子,朝罢还国。
19郑玄注、孔颖达疏:《礼记正义》卷三十二,吕友仁整理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968页。孔颖达借此发挥,指出五年一巡狩之说出自《尧典》,《尧典》为虞夏时期的书,故郑玄说五年一巡狩是虞夏之制,但实指虞而非夏。到了《公羊传》, 不臣的范围扩展到使者不臣天子,诸侯为天子的不纯臣,诸侯派出的使者也是天子之宾,也享受不臣的待遇,如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 秋,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赗……其言惠公仲子何?兼之。是以《大司徒》云大宾客,则令野修道委积,宾亦名客。
此宾客相对则别,散文则通。案《觐礼》 天子负斧依南面,侯氏执玉入,是不下堂见诸侯也。
9陈雄:《宾礼诠释》,《贵州文史论丛》2019年第1期。天子以海内为家,时一巡省之。
16其三是时聘者,亦无常期,天子有事乃聘之焉【17】。云‘受其币者,受之以入告其所为来之事者,蕃国诸侯虽子男,皆是中国之人,郑义,此皆在朝之卿大夫有过,放之于四夷为诸侯,卿为子,大夫为男,是以世一见。
故下云诸侯之乡,其礼各下其君二等,大夫士亦如之。公曰:犹在竟内,则卫君也。三是源自西汉的亡命之徒。【6】可见五礼之中,吉礼作为天子大礼最为重要,决定了国家的命运,而凶、宾、军、嘉诸礼则作为天子治国安邦的补充,只是辅助性手段。
不言大夫士者,殷聘使卿,时聘使大夫,士虽不得特聘,为介来,亦入客中。何休注云: 称使者,王尊敬诸侯之意也。
宾曰:寡君命下臣于朝曰:‘阿下执事。郑玄在注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,以亲诸侯条时云:大宾,要服以内诸侯。
而郑又云虞、夏之制,诸侯岁朝,以夏与虞同,与《郑志》乖者,以群后四朝,文在《尧典》,《尧典》是虞、夏之书,故连言夏,其实虞也。而且说明在分封制下的士见礼,士身怀君命出使他国,故不可与他君私下相见,只有等到达成君命,完成出使任务,才复有私觌私面之礼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